Skip to content

http://www.wangf.net/data/articles/b00/140.html

走马山西说印象

老冷

【鲁勃廖夫】

在北大BBS考古系版上发现墨山王的这篇文章,不知是从那里转的,我印象中似乎没在往复见过,姑且转过来,物归原主。

走马观花说山西

墨山王

2000年7月13日至18日,我陪同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系的蒋人合教授走访山西。蒋是去年“新西游记”拉萨至且末段的成员之一,我翻车时她也在车上,跟我算是患难之交吧。今年她作为“汉唐之间”课题的组织者来北大参加“汉唐之间”的第二次会议,我们早就商量好,会议之后去山西一趟。

关于在北大召开的“汉唐之间”文化艺术交流互动专题的会议,应当有专门的介绍。我旁听了这次为期四天的会议的大部分报告和讨论,还是很有收获的。比如,关于虞弘墓的三个报告及有关讨论,关于辽西朝阳地区鲜卑遗存的报告和讨论,等等,材料和认识都是新鲜的。甚至,就连会议的组织方式及会议参加者的认真态度,都是值得注意和赞扬的。

蒋人合教授来京之前,就与社科院考古所的李裕群联系好了,由他同并安排山西之行的全部细节。所以,这一次,我完全是一个车夫,除了开车,倒是极为省心。随行的还有芝大的一个博士候选人郑如珀小姐,她的博士论文是做北朝墓葬文化。

短短六天,在李裕群和山西省考古所所长张庆捷等人的帮助下,我们高效率地走马观花,走访了山西省考古所库房、山西省博物馆、太原市晋源区文物局库房(虞弘墓出土物)、王郭村(虞弘墓墓址)、西山大佛、晋祠、天龙山石窟、沁县石刻博物馆、南禅寺、佛光寺、应县(释迦木塔和净土寺),等等,归途我还特意选择了北魏的灵丘道,自浑源取道灵丘过恒山出太行。其中有些地方我以前去过,比如晋祠、天龙山、南禅寺和佛光寺(佛光寺我去过三次了),但是这一次有专家陪同讲解,效果自是不同。

应当重点介绍的是沁县石刻博物馆,因为该馆收藏的大量北朝至宋(主要是北朝)佛教石刻,从未被认真整理,更没有被好好介绍过,学界知者甚少。30多年前出土于沁县南涅水的这批窖藏佛教石刻,其中的北朝石塔也许是世界上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北朝组塔了。置身库房,深感震撼。

另外,这次前往西山礼拜北齐高纬所凿的西山大佛,遭遇了暴雨和洪水,算得是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西山大佛气象之宏、功费之巨,仅仅读《北史》和《北齐书》是难以体会的(举个例子,我曾经站在大佛的小臂前发呆,那一截小臂就有12米长)。在来去沁县的路上,在武乡县境内看北朝良侯店石窟,在祁县境内看北朝子洪石窟,都是在普通教科书上找不到的,也不曾有过调查报告,散在路边河岸,无人管护,残败萧条。

在应县木塔大院里,看见一个裂成四块的大石础,介绍说是北魏初期灅南宫旧物,规模之大,令人想起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所见的大石础。灅南宫一般认为是道武帝所筑,我读书的印象,似乎是道武初有规划,施工才一月,因故中辍了,到了明元帝,才得以完工。无论怎样,灅南宫由这一残破的石础,使人大致可以想见其宏大的气势。灅南宫如此,则道武所营豺山宫、河南宫等等,应当相去不远吧?

我分别用普通相机和数码相机记录了此行所见文物的大部,有机会我一一介绍给同好。

(2001-07-05.18:18:46)

【鲁勃廖夫】

我转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以冷师这篇游记为引子,说一说我自己的山西之行。去年12月,本门组织门徒二十余人赴山西侯马参观新近被盗的两座晋候墓,顺便参观了山西考古所侯马工作站的库房,鄙人有幸忝列其中,虽是半个外行,却也得以大饱眼福。回来之后只对法王师、立雪兄透露过一些消息,连本师莫大先生也未得与闻。因此次盗墓为本门奇耻大辱,本门除内部通报过一些消息,甚忌武林同道得知,封锁甚严。今我念在简报不久应可公布,先于往复谈谈个人所见所闻,以飨同道。现在有事,一会儿再写正文。

(2001-07-05.18:44:29)

【桃花岛】

哈哈哈,看这个帖子真好玩,大家都成武林中人了;

还有莫大先生,“莫问出处”?

建议你也改改名字,怎么看不象中土人士,象俄罗斯;

金庸王国里那么多好名字,随便选一个,要不叫“郭靖”?或“神雕”?或“哲别”?

忘记说了,俺是来自东海桃花岛的Meg :)))

(2001-07-05.19:05:27)

【光盘贩子】

这篇东西原发在我的象牙塔里(http://www.xiangyata.net),文章页面是http://www.ssdph.com.cn/sailing/essay/e001.htm。

原网页还附有老冷用数码相机在山西所拍的75副照片http://www.ssdph.com.cn/sailing/essay/image/photo.htm,诸位可以参看。

惭愧,象牙塔好几个月没更新了,国史论坛也荒了,等我除除草,大家一起过去玩。

(2001-07-05.20:33:09)

【老冷】

哈哈,等着看鲁兄的見聞。我這個帖子,原來的名字是《走馬山西说印象》。转来转去,題目就给改了。关于山西的几个北朝石窟,後來拜讀了李裕群《山西北朝時期小型石窟的考察与研究》,见巫鸿主編《汉唐之間的宗教藝術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關於沁县的南涅水窖藏,我也另写了一份筆記,现附在後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关于沁县南涅水石刻造像

7月16日,我们一行3车9人前往沁县。沁县属于晋东南的长治市,从太原到沁县,先顺着汾河谷地经过清徐到祁县,在祁县东观镇,溯汾河的支流昌源河折向东南,斜穿太岳山,在武乡县境内越过分水岭,从汾河流域进入漳河流域,也就是从黄河流域进入了海河流域。

古代太原盆地与邺城之间的交通孔道,基本上有两条,一条是溯潇河的支流涂河越太岳山(北朝的八赋岭),再沿清漳西源谷地进入清漳河谷,在河北涉县境内下太行,沿漳水至邺城;另一条便是我们所走的溯昌源河过太岳(北朝的覆甑山),在武乡境内,折入黎城县,与北道汇合。这个交通形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从太原至沁县,河岸路边,会散布有大量的北朝石窟。关于武乡境内北涅水上源北岸的良侯店石窟及祁县昌源河南岸的子洪石窟,我另外再作介绍,这里只谈沁县境内南涅水南岸的南涅水村所出窖藏佛教石刻。

1959年,在沁县南涅水村出土了共计760余件窖藏石刻造像,雕凿年代从北魏太和年间至北宋天圣九年,即公元477——1031年,主要属于北朝。1962年,将这批石刻迁移至沁县文物馆,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批石刻收藏在沁县石刻博物馆,博物馆位于距县城不远的一座小山上,建筑布局仿照寺庙格局,但是人迹罕至,门可罗雀。

这批石刻分为造像石塔、单体造像、造像碑、铭文碑等几种形制,以造像塔为主,约400余件,可能是世界上北朝造像塔保存最为集中的一批了。造像石塔分别叠垒成五节、七节不等,四面开凿佛龛,雕刻佛教人物或佛传故事,龛周多饰鸟兽、花卉等图案。雕刻技法丰富成熟,具有鲜明的北朝特色。单体造像近300尊,最大的是北齐造像,高2.6米,最小的五代宋造像,高仅10多厘米。造像碑、铭文碑,共计50余通,其中北魏、北齐最为重要,限于时间,我没有能够做录文笔记。

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一批北朝造像石刻,至今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和整理。现在博物馆内石塔的层垒,是用非常直观和不科学的方法复原的。所以,到现在为止,关于南涅水的这批珍贵的石刻资料,我们还不能读到一份科学的报告。

(2001-07-06.00: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