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angf.net/02/005/004.htm
两碑疑问
一歌
前几天有朋友约,周末去紫柏山。我因为有事,没能一起去。周五中午事毕,吃完饭闲下来,想到他们一行人,试着拨了个电话,接不通。一行人等也许正行进在逶迤的秦岭山道上,手机信号不通。合上手机盖,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座落于秦岭南坡紫柏山中的汉张留侯祠(当地人称“张良庙”),浮现在脑际,留侯祠我先后去过两次,靠后的一次也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大约是82年吧,记得当时有日记,翻了一通,结果没找到。86年以前的日记,没有在身边。当时随工作调转,封在另外一个地方。
对于汉张留侯祠的记忆,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场景,是祠内北花园的拜石亭。那是个六角型的小亭子,筒瓦垂脊,六角凌空,小巧玲珑。正面两根亭拄上挂着于右任老先生一幅对子:
不从赤松子
安报黄石公
记得最后一次去,就为于右任先生的这幅草书对联。于老先生祠内还有一联:
送秦一锥
辞汉万户
不过拜石亭一隅,醒目的留在记忆中的,既不是这幅对联,也不是亭内明代赵吉贞的那阕《怀山好》词。而是立于亭侧的一通石碑。此碑高约两米,白底红字,上书“英雄神仙”,行书颜体,威风凛凛,气韵浑然,格外醒目。那时侯没大在意那碑文的落款。
不知是什么缘分,前天翻记游留侯祠的日记不得,找到一本“留坝县张良庙文管所编撰”的小册子《汉张留后祠》(1983年9月编),里面有这通碑的一张照片,收在后面介绍留侯祠内的文墨《题记》一部分里。这通碑,论大小,在我印象里,恐怕是祠内之最了,它赫然的立于该祠景观的精彩部分,北花园拜石亭前,在一般游人的眼里,是留侯祠内一重点,游览留影的必选背景。我看到过很多人游览留侯祠拍回来的照片,几乎都有这个碑前的留影。可是不知为什么,关于这通碑,这本旨在介绍名胜的小册子,只有这一张照片,几乎没什么说明来历的文字。翻遍手头的资料,无不如此,我还打开电脑,用雅虎,搜虎,新浪,搜索器,检索浏览了“张良庙”、“留坝县”、“汉张留侯祠”等词条,呵呵,好象都约好了似的,对我记忆里醒目的这通碑,只字不提!这种情况给我脑海里的这通气势朗朗的石碑,仿佛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迷雾。这张照片,拍的是该碑整个碑面,这次看清了题款,左手上书:时在已末仲秋,右下落款:陕南镇守使管金聚敬书,再有两方印章镇角。
管金聚?这三个字好生眼熟!我记忆中这个名字落款的,我还有一篇东西。
再次的翻箱倒柜,终于在一个笔记本里找到这一篇东西,就是后附的那篇碑文,看落款这篇碑文果然是管金聚。当时零散记下来的东西,时隔十七年,才和留侯祠里的那通碑联在了一起,我觉得自己也真够马虎的。看那碑文抄录的时间,是1984年3月12日。这是当时外出时随身携带,临时记事的本子,零零星星的随遇记了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时间跨度也较大,这个本子从84年元月起,到88年才用完。正因为如此,86年工作调动时,才没和那些日记封在一起。
川陕道,由宝鸡出发,出大散关向西南翻越秦岭,行程约90公里处,有个叫凤州的小城。公路和一条一路伴途的小河,从它的北沿掠城而过。早年说法,那那条河就是嘉陵江初源段,但近年来地理方面似乎有争议。说它是“嘉陵水”,这是后来重庆台拍摄《千里嘉陵》风光片后,给起的新名字。
84年我在凤州,那里曾是航天工业部067系统的所在地。因此文化、思想方面并不狭僻。当时这座小城,一围还可见厚实的土夯城墙断断续续,不过城门已经坍毁,留下一个大豁口,从宝汉公路干线上岔出一条土路,伸向这座小城,小城座北朝南,依山靠水,面对南岐山,背对川陕公路当故道之冲。地理形势诚所谓“形便而势阻”。在地面战为主的古代,这样的地方,显然及具军事意义。
84年时,城中基本都是农业人口了,行政上已经非城非镇,是凤州公社所在地,后来大概是叫凤州乡吧。一条狭窄的街道还是砖石路面,夹街两侧都是已然黛褐斑驳的木结构房屋,古香古色,看样子,年程较晚的也是悠30年代前的建筑了。城中有座孔庙,该庙的建筑规模,及院内几株枝干虬劲参天的古柏,仍然透射出这座小城远的历史内涵。据凤县文史资料称,该诚起自春秋时代以远,从周秦直到民国时期,一直是历代郡县府所在地,一方地面,政经、文化中心。直到1950年夏,县政府才迁往现在的凤县(往南约11公里处。即现在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线上的双石铺)。
现在宝成铁路线上的凤州车站,并非古凤州诚,该诚在其西南边约8公里处。
就在这座小城的北面,巍然涌立一峰,隔河与小城相望。四周山峦都是土质的,独此峰为石山,陡然而起,峭峻壁立,峰顶古木森森,翁翁染染,地脉灵秀,一望可感。这座山就是豆积山,凤县地方志有“凤州八景”之说,此其一也,号称“豆积仙踪”。山之半,有石室呀然,在河这边的公路上就遥遥可辩。据传这就是八仙之一,唐张果老棲真處。过去大概依山建有栈阁,游廊,现在早已荡然。有记载曾经“规度坚固,金碧辉煌”。当地人称此处为“果老洞”。这个目光如炬,洞穿尘氛、喜欢倒骑驴的小老头,世传其显身盛唐,却辞禄不受,“青驴竹简隐中条”,或许曾一边游哉游哉的躲在这里享闲,一边偶尔骑着毛驴出去耍耍怪、赵州桥上逗逗鲁班也未可知。洞窟东侧及巅处还有一所在,当地人称“消灾寺”。应该是后代的东西了。
我在凤州的那段时间,20多岁,有时会毫无来头的闷上心来。这与当时的时代和心情际遇有关,和张果老那小老头倒没什么关系。无聊时,我就去上这座山。
那不是个容易上去的地方,近处河上没有桥,需脱下鞋来,涉过那条没膝深的小河,然后沿全无攀扶的狭窄陡仄石级而上,有些地方还要手脚并用,才趴得上去。当时的旅游,还没热到这样僻静的地方,记得每次上去,那里常常人迹杳然。偶尔会遇见个远处山村放羊的孩子,招呼过来,一边随意的和他分食带来的简单午餐,一边和孩子朗朗的当地口音有些问答,闲散之间倒也意趣盎然。夏日晴风,一个人坐在山顶那古木荫凉下,山下故道水环,细白如练;对面尘寰,历历如绘,声息遥沉。远处是一脉脉苍山,感觉上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可以反观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心神慢慢沉静淡定下来。那个地方和静静之中那种悠然升起的感觉,至今还常常令我回味,真是个不错的独自消遣胸怀的好去处。有时来了远道的朋友,身体利索点的,也会带他们到那上面去看看。
山洞下面,有块一丈来宽的平缓地面,这通碑就立在那里,碑高约一米过半,略小而薄于留侯祠内的那通“英雄神仙”碑。那笔记本上的时间记录是“1984年3月12日”,十八年前的这天有这件事,以那时的习惯,当天我也肯定有篇日记,可是现在不在身边。但这天的事情,影影忽忽的有点印象。记得那天虽然算是晴天,但天上布着一层薄云,日影隐隐约约,大约是中午时分,宽绰的河道里刮起风来,在秦岭山中早春三月的荒草枯蒿之中,疾风掠过时,这通石碑,露出了顶部,来到近前,看到该碑土封过半。粗略的看了一下露出的上半截文字,便觉文笔颇具意韵,便趟开周围的枯草,好在身上带着一把伞兵刀(呵呵,主要防备山里遇上凶悍动物),用它挖开碑面,束把枯蒿,扫去上面附土,此碑文字除个别字斑驳,大致清晰完好,碑额镌着“永垂不朽”四个楷书大字,碑文一律小揩书写,唐揩风格,有规有具,这位军旅中人,看来颇喜挥霍文墨,我当时对这篇文字有些好感,便拿出那个笔记本,潦草的抄下了碑文,还不管三七二十一,随手标点了文句。今天看来,通篇也只扪个大意,谈不上尽解。碑文如下:
永垂不朽(碑额)
中條山脉自西塞入隴循渭东趋陕境为秦岭重岩叠(此字“左边山字旁,右为献,音yan,山峰也)大散关之险在焉其南一支龙挈云耸亘数十百里一变其峨之状而为隆崇□勃万峰西面若星拱者为南岐山又曰凤岭故道水环其麓土厚而水深民居鳞萃则为古凤州治凤州一名河池负山为城当栈道之冲控秦陇蹴□蜀形便而势阻汉唐以来英雄用武之地也而名人达士游山览胜之所经也城西北一峰旧名豆積山石壁峭立与东南之绣壤交错者各尽其态壁半有窟窅然而深廣數武梯石級以入風冷然而出其中夏涼而冬溫俯視隔岸人民城郭歷歷如繪相傳為唐張果老棲真處隨呼之果老洞云按唐開元之中明皇好道家言公隱恒州中條山上與葉靜能同被召而公最為長著授銀青光祿大夫號玄通先生旋放歸今洞中有鐵拱母灶(此字繁體,我輸入法中找不到)遺跡其他附會神異之說不足訓故不取要為唐代隱君子無疑夫以明皇英武乎定国難唐室令主也及中道倦勤聲歌酒色士術神仙之欲中嗚呼天寶之禍久芽孽于開元極盛之時公之隱歸其知先幾乎宋時有李大政者改豆積山為遁(繁體)跡刊字洞壁間(此字實為門內一月字)殆亦以公隱遐于斯欲使地以人著而不以尋常方士目公歟土人廟祀之有以也予以民國三年督兵過鳳聞其勝而未及游及七年秋偶以□忤某雨鉅公因謀构予罪以擠之去時南北政爭盜賊四起予部兵集棧道一遙足陝局立蹶既被陷軍心憤惋乃輕騎由漢中馳赴鳳防撫慰眾將諭以靜待府命積雨月事始解荒山辱漠之中輒訪古跡一至紫柏山谒留侯祠再游果老洞流連竟日慨然遐想謂人世之險獻百出自古明哲如張子房功成不居且記從赤松子以自全蓋功名之際難言矣矧夫方興遇不如子房者乎玄通先生高世肆志名動天□而不能臣長揖公卿而不能友超然于世俗榮辱是非之外而其孤踪遗泽猶與殘山勝水英雄賢達並稱于無窮然后知君子之明德故不以顯晦判優劣也予慕先生之高且愛中條山水之勝安得他日者解甲歸林黃冠草履采藥終南太白之間相與二三野老攜酒重來一滌塵襟而話前游也耶愛筆而志之石並付资守者新其廟貌焉
陝南鎮守使兼陸軍第十混成旅旅長管金聚撰文
鎮守秘書兼咨議官楊□龍書丹
署理鳳縣知事李粹卿監修
中華民國八年三月
周五那天,便就着电脑,将这篇东西打在屏上,此碑落款“中華民國八年三月”,留侯祠里的“英雄神仙”碑:“时在已末仲秋”。但据此碑云“積雨月事始解,荒山辱漠之中,輒訪古跡,一至紫柏山谒留侯祠,再游果老洞,流連竟日”,他当是先谒留侯祠,后游游果老洞,但时间上又有很大的出入,此碑立于三月,而留侯祠碑却标明“仲秋”。这两通碑及管金聚其人,因此在原有的迷雾上更腾起了疑云,我缺乏资料无力揭开这个迷。那时就想到了老冷,正好那晚网上看到他。听了我的问题,老冷说“我想这不难”当时喜出望外。老冷说将这篇碑文帖在往复,“会有回应”,并让我“说说前后的关联”,我心里有些打怵,这里我浏览过,毕竟太专业了,也许交流起来我张不开嘴呢,但当时却应了,不想那晚写了一半,第二天被事情缠上,竟抽不出空,捱到今天,晚饭后,放下其它,坐在电脑前,咬牙告个段落,匆匆草率,尚希诸位包含。
我的问题:有关管金聚其人生平。以及这两通碑,诸位有何见的,也想听听。
2001-06-19.01:00:49
一歌
时间:2001-06-19.01:24:13
呵呵,有处错缺,不改不行:
陝南鎮守使兼陸軍第十混成旅旅長管金聚撰文 。应该是:
陝南鎮守使兼陸軍第十五混成旅旅長管金聚撰文
!第十五!混成旅
老冷
时间:2001-06-20.01:51:49
这个管金聚,之所以驻兵凤州,是为了防范护国军北上,他既听命于陕西督军,自然就是段祺瑞一系了。这个人的生平履历,应该是不难查找的。哪位帮忙?
一歌
信箱 时间:2001-06-20.19:11:20
今天午饭后得空,又找到本《凤县文史资料·第四辑》(凤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室1984年12月出刊),前面有个“凤县大记事1912年---1949年”,与这个管金聚相关,有以下3条:
*1917 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旅张兼陕南镇守使管金聚,攻川时为刘春厚所败,汉中失守,退居凤县。
*1920 农历三月十八日,援陕滇军第八师长叶荃,返回云南,卢占魁随行。在凤县击溃管金聚,卢部士兵纪律败坏,入夜在僻巷奸淫妇女,勒索财物,掘地三尺,民间遭受巨大洗劫。
*1921 (1)皖系吴新田率陆军第七十师进驻汉中,兴安两府,兼陕南镇守使。
(2)凤县高等中学堂为管金聚旅部占住后,(就是城中那座孔庙吧)停办数年。是年三月复校,改名高等小学堂:校长翟象仪,教员许可泉、母磷等。学生享受公费。
这个“记事”虽然简略,不过它展示出,自风起云涌的1919年(民国八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跨度内,以凤州这座小城为舞台,兵连祸及,硝烟弥漫,将会有许多的人物登场。
1920 农历三月十八日与卢占魁部交战的失败,好象迫使这个管金聚,从此退出了这个舞台,但是否就结了他的人生,还看不到出来。
“他日者解甲歸林,黃冠草履,采藥終、南太白之間,相與二三野老攜酒重來,一滌塵襟,而話前游。”这段文字,两通石碑,现在在我眼里,以豆积山和古凤州残山剩水为中心背景,影着他隐隐约约的人生,给我的感觉,不是旷达悠然,而是有些悲怆之感。不远处是云蒸霞蔚,夙有“五百里城栈第一名山”的紫柏山。那里有“帝宰人龙”张子房。一生机谏得宜,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呵呵,还在瞎寻思,这两个人,也许不能拉在一起比。
还歌
时间:2001-06-20.22:57:57
老怪物,早生华发喽。呵呵
大慈善家
信箱 时间:2001-06-21.08:10:13
今于《中华民国史事日志》查到几条关于“管金聚”的材料,谨奉上一歌先生:
1.中华民国五年丙辰七月
7.15(六,一六)任命管金聚兼陕南镇守使。
2.中华民国七年戊午一月
陕西陆军第一混成旅第三团营长张养诚(义安)、董威(振五)在三原举兵,讨陈树藩,号靖国军(寻第三团团长胡景翼,及驻渭南、蒲城之第一团团长曹世英均加入,胡、曹称总司令。又汉中之第二十二混成旅长管金聚亦有联络。
3.中华民国七年戊午六月
6.10(五,二)(1)四川熊克武部第五师吕超再败刘存厚、钟体道,占领广元(6.8),刘等退陕边宁羌(旋乘原驻陕南之第二十二混成旅长管金聚北去,占有汉中)。
4.中华民国七年戊午十二月
(2)四川靖国军熊克武部吕超攻占陕西褒城,刘存厚部守汉中(熊与宝鸡之管金聚旅相约,夹攻刘存厚,吕超等于上月入陕南,围攻汉中十余日不下,复退回川北)。
5.中华民国八年己未一月
(2)陕南镇守使管金聚自凤县攻占宝鸡,败靖国军。
6.中华民国九年庚申五月
(4)川滇援陕军叶荃、卢占魁合郭坚部先后攻占陕西旬邑、麟游、凤翔、岐山、凤县及甘肃徽县,俘陕南镇守使第二十二混成旅长管金贵。
老冷
时间:2001-06-21.08:35:21
感谢大慈善家,这个管金聚果然是在南北和议前后发挥过作用的。当时主战场似在湖南,但陕西境内也曾大军云集,将近20万军队捉对厮杀,演出了中国人狂杀中国人的好戏。
一歌
时间:2001-06-21.21:56:57
非常感谢大慈善家及老冷的资料和热心!
待我缕一缕,从资料看,时间、旅组方面有些迷离。
一歌
时间:2001-06-21.22:18:00
老冷似乎对管金聚其人当时所处的时局、及南北政争时事背景有些了解啊,忙的话,可以轻描淡写的说说吗?
老冷
时间:2001-06-22.01:56:50
呵呵,我不懂这个时期的历史,也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所以不能对管金聚其人给出起码的评议。管金聚碑文中说:“予以民國三年督兵過鳳,聞其勝而未及游。”据此,管金聚身为陕军将领,早在1914年就曾经在陕南活动。推测他应当出身于清末的陕西陆军混成协,这支军队中的部分下级军官紧接着武昌首义而发动暴动,建立了呼应武昌革命的陕西革命政权,后来在陕西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多数出于此部,其中包括1917-1920年左右了陕西政局的陈树藩(也就是管金聚的顶头上司)。1916年,滇桂护国军进入湘、川,军锋北向,讨伐袁世凯。陕西方面是站在北京政权一边的,因此陕南的驻军与四川方向的滇军是对抗的。虽然,护国运动以袁世凯之死、民国恢复而告终,但是南北对抗的形势并未改变。段祺瑞试图武力统一,即压平西南因反袁而壮大起来的力量,造成新的南北紧张。管金聚于1916年7月,即护国运动结束之后被任命为兼陕南镇守使,其背景就是与四川对抗。随后,南北紧张演化为“护法运动”,战事又起。一歌所举的材料说:“1917年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兼陕南镇守使管金聚,攻川时为刘春厚所败,汉中失守,退居凤县。”这便是南下军事进攻失败的情况。这次军事失败可能对管金聚产生了负面作用的,可能陈树藩他们对他的立场发生了怀疑。大慈善家所举陕西靖国军成立,与管金聚也有联络,大概是一种反间计,用以动摇陈树藩军心的,从管金聚的表现看,他是始终与革命作对、与靖国军为敌的。碑文说:“及七年秋,偶以□忤某雨鉅公,因謀构予罪,以擠之去。時南北政爭,盜賊四起,予部兵集棧道,一遙足陝局立蹶。既被陷,軍心憤惋,乃輕騎由漢中馳赴鳳防,撫慰眾將,諭以靜待府命,積雨(案雨当作两)月事始解。”可能就是说的这个历史情况。陈树藩主动投靠了段祺瑞,成为皖系军阀的组成部分,而管金聚既效命于陈树藩,也就成了皖系的一个走狗了。当南北和议之时,只有陕南和关中战事不停,段祺瑞不承认靖国军为南军,视为土匪,亟欲剿灭,派出大量援军入陕,而滇桂川一方,也派军北上,支援靖国军。这其实是南北双方争夺重要战略地的斗争。南方援军首先面对的敌军,就是这个管金聚。后来管金聚虽然被川军从陕南驱走,他却仍然与靖国军对敌,可见是个坚定的北洋军官。随着皖系的倒台,管金聚又战败被俘,他不再有机会扮演这样重要的历史角色了。结合背景,胡乱猜测。还是需要找到确切的有关管金聚生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