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angf.net/data/articles/e01/180.html
果蔬与论文
将无同
刚看到一篇光明网上的文章:《果蔬的营养在减少》。文章说:“一项发表在美国营养学院学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现在我们所吃的蔬菜和水果中所含的重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钙和维生素C等,远远低于50年前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追求产量,而忽视了蔬菜和水果的质量。事实上,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都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据加拿大电视台的一份调查显示,仅以人们最常吃的土豆为例,与50年前相比,其中所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钙、核黄素的丧失比例分别为100%、57%、28%、50%和18%。”
果蔬的状况与我们学术界的状况很有些可比之处。近年来,学术论文数量大增,而质量则锐减。与之相关联的,正如一则新民谣所说:现在是“教授满街走,讲师多如狗。”看来不论在哪儿、不论什么事情,质量和数量都是成反比的。大熊猫之所以珍贵,可能也与其数量很少有关。如果大熊猫跟兔子似的到处都有,或许也就没那么珍贵了。大概只有骗子能把数量与质量统一起来。我们都知道,现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骗子不仅数量多,而且从质量上看,也是骗术越来越高明。看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了,我们希望有的东西总是很少,我们不希望有的东西往往很多。
记者指出:“要解决蔬果营养成分减少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专家们建议,目前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增大食用量,以弥补蔬菜和水果的先天不足。”那么论文呢?论文上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果蔬专家自然不会提出建议。我提个办法吧:“要解决论文营养成分减少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将无同建议,目前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减少阅读量,以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
(12-30-2004 10:42 AM)
【一二三】
无同先生惩果蔬而毖论文,建议减少阅读量,诚得道君子之言。不过,有一小问题:如果三个月要著一本书,一二周要写一篇论文,减少阅读量,又会出现什么后果呢?有句俗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请无同先生再指迷津。
(12-30-2004 11:28 AM)
【麻衣】
怎么同老得出的观点和果蔬专家的是相反的呢?
(12-30-2004 11:37 AM)
【麻衣】
我明白了,同老还有话没讲明白。更准确的说,是果蔬专家没讲明白。其实,除了在不改变果蔬质量的前提下,增大食用量这一办法外(这是笨办法,对我这种胃口小的人简直是折磨,对想减肥的人更是难题),还有一种办法:筛除、淘汰那些已经质量变低的果蔬,尽量只食用高质量的蔬菜,比如“绿色蔬菜”,比如名家、大师生产的,这样也能保证获得足够的营养。名家大师的产品容易找,倒是新生产的“绿色食品”难以筛选。所以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市场筛选机制。
(12-30-2004 11:49 AM)
【将无同】
一二三:谁会要求你“三个月要著一本书,一二周要写一篇论文”?没有的事吧?
(12-30-2004 11:49 AM)
【青铜骑士】
以前商业课上听说,牙膏商增加销量的办法是让所有人早晚刷牙,牙刷商们就说,3个月应该换一次牙刷.李阳.克利孜当年也希望中国3亿人都会大声说英语,多好的愿望!要是有3亿个人买他的磁带.我也会觉得自己也象发了财.呵呵
(所以嘛,2005就要来了,希望大家多吃蔬菜!少写论文...... 12-31-2004 12:21 AM)
【一二三】
无同先生:骑士先生是卖蔬菜的?
(01-01-2005 12:44 AM)
【麻衣】
同理。也可以是“果蔬与帖子”……
(01-01-2005 12:56 AM)
【宾南】
如果大熊猫跟兔子似的到处都有,或许也就没那么珍贵了。
--------------------------------------------------------------- 是肯定没有,
不是“或许”。。。估计也就是兔子的待遇。。。每周大家都扛枪去打大熊猫。。。
关于解决办法,
很简单,
不看论文数量,
看引用次数。。。。。。这个很简单。。。。烂论文引用的人不会多。。。
。。
(01-02-2005 10:33 AM)
【南岭浪人】
有心了。
(01-02-2005 06:44 PM)
【小说家】
我觉得对目前的论著,也应该像对目前的果蔬,要多写多出。
将老考虑读者,真是大错特错。没几个人真正读论文。
论著质量下降,正可以减少大家的阅读时间,或者一目十行,或者干脆不看。大家都当作者,问题就解决了。再说,既然质理都不高,自己的东西拼凑出来,不也就不会显得质理不高了。况且,现在不就是要求数量嘛,连管理的人都在拼数量,大家不拼数量也没办法。
(01-02-2005 09:26 PM)
【杠头】
学术的质量与数量,似乎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这是由目前的学术管理体制和学术管理方法决定的。学者大多是被动接受,稍感遗憾的是,许多在学界执牛耳者在被迫接受之后,又真心实意地推广起来。
我所在的单位的一位同仁曾经说过,没有量哪来的质。这话似乎不错,细细琢磨却不尽然。在量为零时,这句话是对的;只要在量上突破了零,质与量之间便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了。既有质又有量,那是最好的,能为学术建设做出多的贡献,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贡献少一点而能保证质,也是可取的;如果质低量高,恐怕意思就不大了。学术研究不比烧砖;它的硬度不能盖高楼,总能勉强用于垒鸡窝,而研究是要么解决问题,要么不解决问题,它不存在一个凑合的问题。当然,也更不存在一个折算的关系——据说,我的母校一度在评职称时,规定可将十万字的古汉语翻译折算为两万字的论文。但愿现在她们不这么做了。
也不知道49年以前的大陆学术界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希望现在以治中国近现代学术史而卓然名家者能谈一下这个问题,但不知能否释疑解惑。
(01-03-2005 07:58 PM)
【将无同】
引用: 最初由 杠头 发布
在量为零时,这句话是对的;只要在量上突破了零,质与量之间便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了。……学术研究不比烧砖;它的硬度不能盖高楼,总能勉强用于垒鸡窝,而研究是要么解决问题,要么不解决问题,它不存在一个凑合的问题。
杠头这两年进步很快,人变得机智了,特别能辩论,可惜是生不逢时,若是活在文革时,进个什么大批判组估计不成问题。哈哈。
(01-03-2005 08:29 PM)
【BIT老袁】
○、市场造成果蔬量质反比,体制造成论文量质反比,人多嘴杂造成帖子量质反比。
一、市场是很牛逼的,我们无力改变,人这么多,都要吃点么,总不能因质废食。追求高享受的就去适应市场,去赚钱,有钱就可以吃土鸡土菜了。
二、体制之改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实我们可以在民间另建一套体制,比如对论文们分类建一目录,对它们加以评论分级,眼明的帮忙指导一下眼拙的,总不能让粪便把金子盖了。
三、帖子就好办了,论坛是咱开的,良好的机制就是想法加技术。比如可以对帖子加一个小小的判断,标识其为无价值的灌水或稍可或很好,读过帖子的人小点一下,就完成对帖子的评级分类。被大多数人否掉的帖子就自已隐藏,不再损耗后读者之视力。同时灌水率高的人也就被标识出来用于处治了。
四、对赚钱、新体制、新论坛有兴趣的咱们一块来弄,我在网上卖书挣钱,我正在策划一个“图书评论”活动,我的技术伙伴因为考研所以新论坛计划搁浅。
(01-06-2005 10:1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