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ttp://www.wangf.net/data/articles/d07/185.html

汉唐地域史书目

将无同

看着人家大户弄专题藏书目录,我很羡慕,也来凑个热闹。有关汉唐地域史的书,我只有以下为数不多的几种,今天开列出来是希望引得藏书大户来这里炫耀一下自己的有关藏书。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周振鹤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 王子今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汉代城市研究》 周长山 人民出版社2001 《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 胡阿祥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 汪波 人民出版社2001 《北魏平城时代》 李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日】前田正名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陈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侯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 李万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邺城暨北朝史研究》 刘心长等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韩树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 李文才 商务印书馆2002 《南北朝史拾遗》 李万生 三秦出版社2003 《六朝疆域与政区》 胡阿祥 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 《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 章义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 【日】谷川道雄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曹道衡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 牟发松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李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 李孝聪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刘统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李浩 中华书局2002 《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 程存洁 中华书局2002 《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孟宪实 齐鲁书社2004 《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翁俊雄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辛德勇 中华书局1996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 鲁西奇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03-2004 10:39 AM)

【老冷】

这个,这个,也太寒酸……了一些吧?

题目太大,举不胜举。不如缩小一点,搞几个分目,比如:南北朝地理书、汉代地理书、汉代地域文化、魏晋地理书、唐代地志、汉唐区域经济、中古边疆与民族等等。

光一个《水经注》,就要列出多少啊。

(10-03-2004 11:07 AM)

【将无同】

果然有收获,把老冷引出来了。这个书目确实太简陋了,一些纯粹的历史地理的书,如有关人口地理、政区地理的书都没有列入,是应该补充的。

我主要是关注最近这些年一些中青年学者关于地域史的研究,想有时间的时候写一评论。这个研究方向是很有希望的,日后可能会有大的进展,从而带动汉唐史研究上一新台阶。

由 将无同 于 10-03-2004 11:36 AM 最后编辑

(10-03-2004 11:24 AM)

【将无同】

《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 方北辰 文津出版社1991年

《汉晋文化地理》 卢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我没有这两本书,哪位藏书家有多余的愿意出售?当然赠送更好。

(10-03-2004 12:57 PM)

【虎圈啬夫】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可以免费借给你。

(10-04-2004 03:50 PM)

【将无同】

谢谢虎圈啬夫。不仅借给我看,而且还是免费的!真是个好人啊。这年月这么好的人真是不多见啊。

(10-04-2004 06:04 PM)

【老冷】

我也可以免费借给将无同以下各书,其作者是当今名人,著作岂止等身,海内许为奇男,诚当今之岑仲勉也,唯艳福不如耳。

《中国古代交通文化》,三环出版社,1990年,自购;

《交通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自购;

《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待送;

《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自购;

《秦汉交通史稿》,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作者赠送;

《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形态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待送;

《门祭与门神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自购;

《中国古代交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待送;

《中国古代行旅生活》,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自购;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作者赠送;

《中国女子从军史》,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待送;

《中国文化节奏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自购;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自购;

《“忠”观念研究——一种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与历史演变》,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作者赠送;

《中国盗墓史: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考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自购;

《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作者赠送;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泰山出版社,2002年,待送;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湖内教育出版社,2003年,作者赠送;

《趣味考据》,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自购;

《邮传万里:驿站与邮递》,长春出版社,2004年,待送。

(10-05-2004 10:25 AM)

【将无同】

以上20种著作的作者都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虎圈啬夫!虎圈啬夫就是我的著名小说《老王的一天》中的大慈善家。据说,作者截止到去年为止,共有著作39种,看来老冷开列的书单还不全。我对以下三种书特别有兴趣:《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希望作者赠送。下面我们讨论另一个问题:

《中国古代交通文化》,三环出版社,1990年

《交通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秦汉交通史稿》,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形态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古代交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古代行旅生活》,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

《邮传万里:驿站与邮递》,长春出版社,2004年

以上七种书十分可疑,让我想起了黄豆、豆腐、豆腐脑、豆浆、豆花、豆芽、“维维豆奶,欢乐开怀!”虎圈啬夫,你好好解释一下吧。

(10-05-2004 12:19 PM)

【书坑儒】

虎圈啬夫本为秦汉时代人,汉文帝曾授虎圈啬夫( 管理猛兽的小吏)为上林令。

然虎喻臣,龙喻君;圈为驯化动物所居,虎非驯化动物(可见网名故作狡狯);啬夫掌诉讼、赋税;此君撰著多由教育(或相关空间)出版社刊布;网名又称大慈善家。疑此君网名影射其行止。冷、将二公为其相知,可否透露二三?

由 书坑儒 于 10-06-2004 06:03 AM 最后编辑

10-06-2004 05:45 AM 编辑

羯胡

老冷帖中说:

我也可以免费借给将无同以下各书:

《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待送;

《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形态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待送;

《中国古代交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待送;

《中国女子从军史》,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待送;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泰山出版社,2002年,待送;

《邮传万里:驿站与邮递》,长春出版社,2004年,待送。

“待送”的书怎么借给将无同呢?嘿嘿

(10-06-2004 09:21 AM)

【杠头】

在自然科学界,有高深研究与科学普及两类著作。而且往往是两类人分别从事这两种事业。史学界还很少有学者专门从事普及的工作,而大多是一身而二任,即作者常常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改写成普及读物。我想虎圈啬夫的以上几种著作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吴晗先生当年很提倡这样的工作,可惜近来少见了。大家多注意这方面的工作,会改变社会对历史学的态度,从而影响国家对历史学研究的态度,也未可知。

(10-06-2004 10:34 PM)

【将无同】

哈,杠头误会了。我只是跟大慈善家开个玩笑。大慈是兄长。不会误会的。其实我的意思不是说后面的都是普及性读物。逗着玩而已。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围绕一个大的方面,多年来一直思考、一直研究是很正常的。杠头也有不幽默的时候。哈。

(10-06-2004 11:00 PM)

【海心亭】

(《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陈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侯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这两本书也算进“汉唐地域史书目”,将老师地域史的书也真是不多。^_^ 10-07-2004 12:20 AM)

【老冷】

关于虎圈啬夫这个名字,我建议书坑儒朋友看看大慈善家年轻时所写的《汉代的斗兽与驯兽》一文,见《人文杂志》1982年第5期,现已收入《趣味考据》一书。

上面杠头关于学术普及的话,我完全赞同。日、美著名学者有很多人都写小册子,把自己的研究以不那么学院化的叙述方式表达出来,往往这类小册子中还能出现名著,其影响远远超出预期。我们都尊敬的宫琦市定、内藤湖南,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连木讷谨慎的池田温,也著有多本这类小册子。日本所出的《世界历史》、《世界の历史》这样的丛书多种,作者均是知名教授,他们的这种非专著型作品也是很值得一读。中国学者过去本来并不是十分刻板,比如胡适、顾颉刚、钱穆等等,都著有雅俗共赏的史学作品。窃以为流行了很长时间的所谓严肃学术与通俗读物的分工观念,与计划经济下的分工体制是有联系的,可谓贻害深远。

大慈善家专著近20种,另有译著、合著十数种,著述之勤勉刻苦,海内稀见,为人之忠厚笃诚,堪为楷模,自许“忠厚长者”,实有自知之明。他在古代交通的研究方面,留心最久,创获亦多。记得吴简初出,有关于船工、舵工及舟船构件方面的简文少许,我当时见了不知所云,大慈善家很快就写出文章,对我极有启发,诚为平素积累深厚所致。他在交通专题上的这七本书,我有其四,只有一种是作者所赐,三种都是我自费购买,虽不敢说都曾精读,但至少都翻过一遍,受益良多,常怀感激。就我所知,这四本书各有侧重,都提出了各自的新问题、新资料,没有重复。将无同指出:“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围绕一个大的方面,多年来一直思考、一直研究是很正常的。”可谓有识!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

回羯胡:我这几本“待送”的书,都是经人提示才知其在世,特别写在这里,以提醒大慈善家云。

(10-07-2004 09:58 AM)

【闭门读陶】

以下几种书可能对将无同关于汉-唐地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有用:

《长安史迹研究》,(日)足立喜六著,王双怀等译,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张晓虹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出版;

《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金秋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出版。

(10-07-2004 05:55 PM)

【民歌】

《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金秋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出版。

请问哪位见过电子版吗?

(10-07-2004 09:56 PM)

【将无同】

谢谢闭门读陶提供的书目。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我就希望大家能够提供出更多的有关书目。我这个书目极初步,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有的青年学生就不是这样了,如海心亭姑娘,只是站在一边讥讽,却未有丝毫贡献。两相对比,差别是多么巨大啊!

(10-07-2004 10:14 PM)

【天人合一】

北师大历史系主页(http://219.224.19.83/teachers.htm):王子今——1950年12月生。1982年2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4年12月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央党校文史部兼职教授。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的紫光阁网站(http://www.zgg.org.cn/20032/jqlszs11131654_1.htm):王子今,中共中央党校教授,1950年生,河北武安人。1982年2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4年12月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秦汉史)。现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中共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已出版学术专著《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合著)、《毛泽东与中国史学》、《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忠”观念研究》、《中国女子从军史》、《中国盗墓史》、《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等20种,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http://www.bmy.com.cn/history/htdocs/index.asp):二、现任会长:周天游

现任副会长: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

(综合看来,是不是主要在北师大任职,党校兼职?但党校也是教研室主任,按理也当是专职才是啊?请教! 10-08-2004 12:12 AM)

【书坑儒】

原來虎圈嗇夫就是王子,当今大儒啊!

真是仲尼不死,颜回复生,苍天不辜,惠我华夏啊!

儒学有救了,我民族学术有救了,秦汉史有救了……

想到我也能上王子上过的网,实在让人兴奋!为了表达我的激动之情,我也在自己的书坑里找了找,为将老师的地域史书目尽微薄之力:

敦煌学论著目录,刘进宝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话说敦煌,荣新江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高嵩,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敦煌的故事,潘絜兹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没了。

10-08-2004 07:31 AM 编辑

缘史人

补充两种: 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

(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挺想要的,谁能找到,告诉我一声. 10-08-2004 10:08 AM)

【闭门读陶】

(说明:几次回帖都不成功,只好另发。抱歉)

没有料到,居然得到将无同先生的表扬。

受此鼓励,不畏狗尾之讥,再补几种:

《三国地理志》,梁允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汉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路》,王宗维著,昆仑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丝绸之路河南道》,陈良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林超民王跃勇主编,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

另外,前些日子在万圣一楼看到有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齐民要术校释》(缪启愉校释,第二版)6折出售,真是好书。似乎和将无同的这个专题也颇有关系呢。

(麻烦管理员或版主还是将此帖作为跟帖移至原主帖之后。谢谢) 由 闭门读陶 于 10-08-2004 12:25 PM 最后编辑

(10-08-2004 11:16 AM)

【将无同】

闭门读陶表现很好,值得进一步表扬。她说:“前些日子在万圣一楼看到有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齐民要术校释》(缪启愉校释,第二版)6折出售,真是好书。似乎和将无同的这个专题也颇有关系呢。”这本书请大雨去帮我买一本。

另外,我在往复留言发一贴:“笑话”。也请有兴趣的先生们、学生们去接续。

(10-08-2004 06:38 PM)

【大禹】

已帮完同老。书还有不少,不算太好。

(10-09-2004 11:52 AM)

【将无同】

谢谢大禹。“书还有不少”,什么意思?书店这种地方,“书还有不少”是肯定的。“不算太好”又是指什么而言?试举例说明。

(10-09-2004 03:37 PM)

【大禹】

我表达不清,改正如下。若不合格,可继续改。

“已帮完同老。同书尚多,不至将无。此书性价比不高。”

(“书店这种地方,“书还有不少”是肯定的。”同老果明白这个硬道理,就该知道别人说“书还有不少”是特指那一种书。同老却问“什么意思”,可见他没有理解自己说出来的道理。道理人人懂,但要作到知行合一,还得谨防骄傲自满,努力天天向上。同老,不必难过^0^ 10-09-2004 03:53 PM)

【手挥五弦】

闭门读陶君:

缪先生的《齐民要术校释》您方便为我买一本吗?这本书我找了好几年也没能找到,所以至今只好用老版本。如果方便的话,我当奉上购书款及邮寄费。感谢之至!

(10-10-2004 01:35 AM)

【闭门读陶】

手挥五弦先生:

《齐民要术校释》约一个月前看见万圣一楼特价书处有售,98年版,定价85元,6折。大概现在仍有书。但我不在北京工作,不知您在何地,如也不在北京,可以托北京当地的朋友代购。

(不知何故,仍无法回帖)

由 闭门读陶 于 10-10-2004 07:07 AM 最后编辑

(10-10-2004 07:03 AM)

【手挥五弦】

可惜我也不在北京。往复上哪位朋友愿意帮个忙?

(10-10-2004 12:22 PM)

【天人合一】

代地域经济 程民生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宋代研究丛书1992年8月1版,1999年2月3印 定价24 总印7000册

据该书封底 应还有一本《宋代地域文化》,而在百度搜到此书亦为程民生著的(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张剑光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 2003年5月1版1印 31元 3000册

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研究,(虽然到了明清,反正也是地域的吗,列上再说!:)),蒋兆成著,浙江大学出版社,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学术丛书之二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成果

2002年1月1版 2500册, 26元 此书原名《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印数等等不详

(10-10-2004 03:55 PM)

【手挥五弦】

在“汉唐地域史书目”主帖闭门读陶君的跟帖中得知北京万圣书园一楼《齐民要术校释》在打六折,目前我非常需要这本书,而人又不在北京,无法购买此书,因此往复上在北京的诸君有谁愿意帮个忙?不胜感激。

(10-10-2004 06:05 PM)

【闭门读陶】

周末购书数种,似亦可补将无同先生书目: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石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以北方区域为线索》,李鸿宾著,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翁俊雄著,首师大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还有一本,不知能否充数:《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李德清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0-19-2004 02:09 AM)

【将无同】

很好。我相信,有闭门读陶先生的支持,这个书目会越来越好的。李鸿宾书我也有,开列书目时遗漏了。我可能犯了个错误,不该把书目仅仅限于汉唐,其他时段的优秀地域史研究论著也应该注意。

(10-19-2004 12:30 PM)

【麻衣】

我一直想有这几本书,都没买到。原来将无同有啊。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周振鹤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 王子今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汉代城市研究》 周长山 人民出版社2001 《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 胡阿祥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汉晋文化地理》 卢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哪里可以弄到这些书呢?:(

(10-19-2004 02:01 PM)

【金轮法王】

关于“汉唐地域史”的书,我可以补充一种,此书估计大多数人没有。不过可能和将无同说的“地域史”不完全是一回事。

文焕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研究》,商务印书馆,1959年。145页,印数3500册。

顺便请教一个问题,希望将无同、大慈善家等专家闲暇时赐教。杠头是否了解?也可赐教。

80年代陕西人民出版社出过“秦汉史研究丛书”,我手头有两本,都是名家之作:

① 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1980年12月。

② 谢国桢《两汉社会生活概述》,1985年6月。

这套书还有哪些种?是否还有陈、谢这个级别的名家作品?

(10-19-2004 10:48 PM)

【天人合一】

fan翻看《中国史研究动态》03年7期,《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里面提到:有一本《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永平。

(10-21-2004 10:23 PM)

【右拾遗】

80年代陕西人民出版社“秦汉史研究丛书”:

林剑鸣《秦国发展史》,1983年3月?

王云度《秦史编年》,1986年12月

(11-22-2004 05:15 PM)

【将无同】

谢谢楼上诸位提供的书目。

唐长孺先生在讨论南北文化的不同时,提到了南北书法上的差异,不过没有详细谈。不知这方面是否有可看的书。从书法的角度入手研究地域文化,可能是比较方便的。

(11-24-2004 12:40 PM)

【将无同】

这个贴子热闹不起来,看来只有目录没有讨论是不行的。如果哪位看过其中哪本书,愿意谈谈感想也好。

(11-24-2004 03:43 PM)

【益智斋主人】

不知俺能不能补充一些其它断代的相关著作?

(11-25-2004 12:55 AM)

【一一】

我有這套: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卷一至六)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由1985年開始出版,去年由嚴氏弟子李啟文先生以老師遺稿整理出第六卷,計劃中尚有四卷,不知何日可成啊!

(11-25-2004 10:52 AM)

【一一】

還有以下: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此外,嚴氏《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均有嚴氏的漢唐史地論文。

(11-25-2004 11:02 AM)

【将无同】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我也有。不过另外两种没有。香港有卖的吗。

(11-25-2004 11:26 AM)

【一一】

《唐史研究叢稿》與《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二書,無同老師想買嗎?我可代購。

不過,這兩部書畢竟出版了好一段時間,我也沒有把握一定找到,試試看吧!

說起來,在香港,雖然中、港、台三地的書流通很便利,但專門的學術書來貨數量很少,只集中在幾家書店。因為來貨少,很快就會被「有心人」搜購一空,往往是今天來了數本新書,除非該書特別爛,否則,兩天左右便售罄了。我遲了去,往往只有望門興歎。

北京的情況會好些嗎?

(11-25-2004 01:14 PM)

【将无同】

谢谢一一。我先在北京看看能否买到或借到。

(11-25-2004 04:22 PM)

【云中君】

這幾日才注意到這個帖子。說到漢唐間地域史方面的漢文著作,臺灣學者有些很不錯的研究,比如劉淑芬的專著《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學生書局,1992)。其中“三至六世紀浙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六朝會稽世族”兩篇就特別和地域研究有關。据說這些研究受到過嚴耕望先生的稱贊。

嚴耕望先生的遺作中有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一種,規模相當大,嚴用力於此甚多。我聽整理此書的友人說不久會出版。各位不仿留意。

無同君特別提到從書法來看地域的特色,是很高明的見解。不過這方面的研究的卻不多,或者說是剛開始。我的想法是用南北之分來看或許還不如將時空縮小到從比如北朝山東的書風和地方文化傳統的可能關聯這樣的方向來研究。近來學界因對齊魯摩崖石經如雲峰刻石的興趣的增長,有一些西方學者已經作這方面的嚐試,但我尚未見到令人信服的研究。

(12-07-2004 02:42 PM)

【将无同】

谢谢云中君。前两天在另一贴后看到云中君跟贴,猜想一定是业内人士。用繁体字,可能是台湾学者吧。欢迎欢迎。

(12-07-2004 03:14 PM)

【云中君】

我用繁體倒不完全是因為不在國內,而是我的電腦軟件繁體比簡體方便。其實說起來我大概要算無同兄的師弟一輩。至少無同兄的師友不少也是我的師友。所以雖然我不在意做臺灣學者,我的確不是。

今年初回國時購得無同兄漢唐史學一書,迄今已讀過不止兩遍。非常佩服無同兄的眼光和判斷,如分析史傳的簡約化和先賢傳與家傳分布的不平衡都是不刊之論。而且文字精練且典雅,仿彿有讀三四十年代學者的著作的感覺。無同兄若有心一評當前的地域史研究,那是再好不過了。

(12-07-2004 04:18 PM)

【将无同】

谢谢云中君对拙作的夸奖。这夸奖很有价值,因为是来自内行。

我的学术兴趣本来是地域史,写了几篇文章后觉得没有思路了,所以才搞史学史。现在史学史又没有思路了,所以又想再试着搞搞地域史。我研究地域史其实是很不合适的,因为我非常缺乏历史地理知识。有兴趣而无能力,实在是让人头疼的事情。关于地域史研究,我想有些东西是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不要把今天的地域界限强加于古代社会。我们要关注的区域应该是当时真正存在的、并为当时人意识到了的区域。

第二,不要只研究一个区域,因为任何一个区域的特征只有在和其他区域的比较中才易于被我们认识。孤立地研究一个区域,既不容易发现问题,更难解决问题,最后势必变成单纯的描述。

第三,研究地域问题,考察的时段应该相对长些。因为一个区域【这里主要指文化区域】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它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也需要通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第四,尽量避免把问题单纯技术化。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往往把问题处理得过于技术化。他们会设计出一套标准,然后根据这套标准开始统计,接着再把统计结果标在地图上,最后再来一个简单的文字说明就完了。这是不行的。问题是地理的,但回答应该是历史的。换言之,在地理的架构之外,应该有一个历史的灵魂。

云中君所言南北问题我也有同感。前辈学者不止一人强调“东西”变“南北”,这种认识的出现无疑是个进步,但简单化了,其实“东西”时就有“南北”问题,“南北”时也还有“东西”问题。由于简单化,结果这个有价值的认识反而成了束缚我们研究的绳索。今天研究区域史,必须突破这个旧有的认识。

(12-07-2004 08:54 PM)

【将无同】

转载一篇短文。

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简述

胡英泽 [光明日报] 时间:2004年11月24日 作者:胡英泽 来源:光明日报

=============================================================================================== 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不久前在山西大学召开。有3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26篇。

20世纪纪90年代,史学界开始注意历史研究的“空间”转换问题,区域社会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潮流,在社会史研究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形成了多个区域社会研究中心,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回顾近些年来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学术趋向:一是力图勾画区域社会的整体状貌及其由传统向现代的演化,即全局的、系统的整体区域社会史;二是运用“宗族”、“神庙系统”、“市场体系”、“水利系统”等分析工具,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不同视角探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小地方”的研究深化对“大历史”的认识。在具体研究中,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较为普遍地开展田野工作、注意区域社会比较等已成共识。当然,史学界对区域社会史研究也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区域社会史研究经过多年的学术实践后,本身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和局限,如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碎片化”、“技术化”、“孤立化”等问题。因此,对区域社会史研究加以理论反思和学术检讨,探索研究新路径,是社会史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此次“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会议正是在这样的学术发展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展示最新成果、开展学术争鸣、探讨理论方法、深化区域社会研究的会议。

此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主要集中在跨区域研究与区域比较研究、历史人类学与宗族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史三个方面。就提交论文的总体而言,虽然纯理论文章不多,但较多学者结合具体研究个案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显示了强烈的理论关怀与学术追求。“宗族”理论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但从论文来看,有关“宗族”研究或以之作为分析工具的论文仍占较大比重,这说明“宗族”研究还保持相当的学术惯性,体现了它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多学科交叉渗透较为突出,尤其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开展的对话,使得历史人类学已经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学术取向。虽然对于历史人类学是历史学本位还是人类学本位,是一种交叉学科还是一种研究方法或表述方式尚存争论,但历史学、人类学的对话及其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无疑在较多论文中已进入操作层面,化为自觉的学术追求。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的研究,尤其是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研究可以说是此次会议的焦点和亮点,有关论文占到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针对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跨区域研究”,与会学者也进行了广泛讨论,有几篇论文已经在“跨区域研究”方面进行了实践,区域社会史研究在保持其长期的学术积累形成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跨区域研究”可能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新的取向、新的路径。同时,深化区域社会史研究,必须进行不同区域社会的比较研究,通过类型比较,深入探讨不同区域社会的特质,进而归纳出区域社会发展中共性或普遍性的问题。

【《光明日报》2004年11月23日B3版】

(=============================================================================================== 史学评论网(http://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转发 2004-11-24 12-07-2004 09:55 PM)

【云中君】

昨日看到將無同的貼子時已是夜半,因不願三言兩語呼應,所以現在再來加入討論。

將無同說他是做地域史沒了思路而轉向史學史,史學史沒了思路又轉向地域史,在我看來是萬不可相信的謙虛話。事實上這兩者同時在他的考慮之內,這才是他治史學史成功的原因之一。漢唐史學一書中不少精彩論斷就是由此而來的。我想這是因為對史學的研究,不能不注意其作品文本的作者的自我身分和价值取向,這在漢唐時期就特別為由地域和文化結合所產生的自我和群體取向所籠照。這還是一種以少數精英為主體的自我意識。他們將他們的地域文化意識加在他們所屬的地域上。就如將無同多年前談的汝穎名士。這和宋元之後多少由地方自身發展起來的意識很有所不同。其實中國史學史雖是一門熱鬧而重要的學問,已往的成績很少,原因就是學者多半只注重史學觀念史和史傳的體例演變,而很少將其作為文化史的一部份。漢唐史學尤難。我想主要是因為漢唐間史學即沒有左傳史記一類經典性作品可談,又無宋已後的種種微言大意可以發揮。有的大多是零碎的資料,而且千頭萬緒,所以建立一個有序的框架須高明的史識。而將平面的線索化為立體的透視就更不容易。單純的考證,功夫再好,到此也會無所進展。從另一方面而言,正是因為漢唐間較少一般意意上所謂的經典性的作品和觀念,有眼光的研究者反倒可以不受由經典性作品和論點所造成的誤導,而可去注意由許多“平凡”的作品所體現的更有代表性的文化現像。所以將無同雖說是研究史學,其實是通過漢唐間的史乘來看漢唐的文化變遷的歷史。

我之所以想在此多提一些我個人對無同兄著作的看法,不僅是希望對古代文化史有興趣的學人都能來讀這本小書。因為我個人很堅信這本書,用一個中文裡沒有而英文裡常用的形容,已是

small classic (小的經典)了。有點像余嘉錫的《古書通例》。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學界能重新思考漢唐史學史的未來可進一步開拓的空間。如果想在將無同的框架外再開拓,大概還可以從由兩漢到六朝隋唐史乘的敘事結構的重要變化所體現的意義和宗教史乘的興起(不只是其體例方面如何模仿傳統史乘,而是其敘事結構的文化意義和史觀)兩方面來研究。

順便說一下,由於瑣務纏身,很久沒來往復,所以這一周多來常查看一些很久已前的討論。日前才看到蒼茫的一個貼子裡提到羅志田曾對其學生說將無同能數千字說清楚的,我非數萬字不可云云。若換在評價他人,我可能會將信將疑,因為我深知志田君善於?#123;侃。而且他曾多次公開對國內學術雜誌限字數在一萬已內表示不滿,認為歷史大問題非數萬字不能談清。但我堅信他對無同兄的評價絕無?#123;侃意。當然從現代史學的角度,最有權威對這一按語的性質下斷語的還是親聞此言的蒼茫兄。一笑。

(12-08-2004 12:01 PM)

【将无同】

拙作不敢说成功,理由如下:一,几篇文章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好些,有的很差。二,一本好书应该有一个不错的体系,而拙作全无体系可言,不过是把几篇文章印在一起而已。由此得到一个教训:固然文章是书的基础,但文章不能自动生成一本书,要想在文章的基础上写一本好书,还得在书的结构、体系上有所考虑。

关于汉唐间史书“叙事结构”变迁的问题,希望云中君有空谈谈,我对此很有兴趣。

(12-08-2004 03:33 PM)

【释然】

将无同这本书,应当是一本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讨论的论文集。当然,作者也可以根据文章,加上一些承转启合,弄出一个体系来,但我疑心这是不是在搀水?虽然可以在论文的基础上拼成的一部“结构严谨”的著作,但其最有贡献的地方,无疑还是先前论文中的东西。如果这样的改写可以有附加值的话,那就是字数和稿费。现在的学者,著作之多远非前辈学者可比,这部疑心这是发面包的结果;如果要说“干货”,恐怕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当然,现在学者的智商比像陈寅恪、唐长孺辈的学者高很多,也未可知吧,况且还有电脑的帮忙呢。

(12-08-2004 04:12 PM)

【将无同】

云中君:知道你是谁了,久闻大名,下次回国,欢迎来玩。

(12-12-2004 10:57 PM)

【手挥五弦】

怎么看着像打哑迷一样啊?

(12-16-2004 01:21 PM)

【益智斋主人】

将无老借到或买到严耕望的《唐史研究丛稿》(香港九龙:新亚研究所,1969年10月初版)和《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5月初版)这两本书了嘛?我们学校图书馆有。如果需要,可帮您复印。:)

由 益智斋主人 于 01-12-2005 02:13 PM 最后编辑

(01-11-2005 04:20 PM)

【将无同】

好的。谢谢你。我会在QQ上和你联系。

(01-11-2005 06:02 PM)

【益智斋主人】

不客气。:)

将无老,今晚我大概9:30在线。到时再联系。

(01-11-2005 06:36 PM)

【益智斋主人】

【一】《唐史研究丛稿》(香港九龙:新亚研究所,1969年10月初版)目次:

第一篇 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

第二篇 唐代府州僚佐考

第三篇 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

第四篇 括地志序略都督府管州考(附唐初府州图)

第五篇 唐两京馆驿考

第六篇 唐子午道考

第七篇 唐代成都清溪南诏道驿程考

第八篇 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

第九篇 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

第十篇 旧唐书本纪拾误

附篇一 唐代长安洛阳道驿程述

附篇二 唐代洛阳太原道驿程述

附篇三 唐代长安南山诸谷道驿程述

附篇四 唐代金牛成都道驿程述

附篇五 唐代岷山雪岭地区辐射交通述

附篇六 阴平道述

附篇七 唐代纺织工业之地理分布

著者其他论著目录 附

【二】《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5月初版)目次:

序 言

上 编:

壹 夏代都居与二里头文化

贰 战国学术地理与人才分布

叁 扬雄所记先秦方言地理区

肆 战国时代列国民风与生计——兼论秦统一天下之背景

伍 汉书地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

陆 中古时代之仇池山——由典型坞堡到避世胜地

柒 括地志序略都督府管州考——附唐初府州图

捌 景云十三道与开元十六道

玖 唐五代时期之成都

拾 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

拾壹 杜工部和严武军城早秋诗笺证

下 编:

拾贰 秦汉郎吏制度考

拾叁 北魏尚书制度

拾肆 从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积弊论隋之致富

拾伍 略论唐六典之性质与施行问题

拾陆 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

拾柒 唐代行政制度论略

拾捌 唐代府州上佐与录事参军

拾玖 佛藏中之世俗史料三劄

贰拾 正史脱伪小记

附 录:

访谈录一、历史地理学与历史研究:专访严耕望院士【邢义田、杜正胜等】

访谈录二、忘情于“不古不今之学”——访严耕望教授谈中国中古史研究(两种)【廖幼华、宋德熹等】

著者其他论著目录

编后记【宋德熹】

(01-12-2005 03:06 PM)

【益智斋主人】

怕将无老着急,谨先录目次于上。:)

(01-12-2005 03:10 PM)

【将无同】

以魏晋本土文学为例谈地理分区——区域研究的新走向笔谈(5)

作者:胡阿祥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6-14 22:25:09发布)阅读8次

以魏晋本土文学为例谈地理分区

胡阿祥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这些年来颇是热闹,参与其中者,除了历史地理学界中人外,也有历史学界中人,地理学界中人,以及众多的其他学界中人。就研究的空间范围言,既有宏观的历史中国或现实中国,也有大小不一的自然区、经济区,而究以当今省区为研究范围者居多,乃至提出了一些以省区为范围的文化概念,如“皖文化”、“苏文化”之类。与此相似的是,以当今省区为范围的通史或经济、文化一类的专史,也在众多因素的促成下,逐渐涌现或加紧编修。然而笔者每感疑惑的是,以当今省区为范围,讨论历史上的各方面问题,果真合适吗?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其实早有人在。例言之,1923年,丁文江撰《中国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东方杂志》20卷5期,又载《科学》8卷l期),统计“二十四史”中的列传人物有籍贯可考者5700多人,然后依照民国省别来归纳人数,计算百分比,进而演绎推论各省历史文化的状况及其盛衰。对此,傅斯年先生批评道:“把现在省拿来作单位,去分割元明清三朝的人物是大略可以的;拿省作单位去分割前此而上的人,反而把当时人物在当时地理上的分配之真正perspective零乱啦。”(见《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l集第l0期,1928年)这实在是切中要害!且不仅如此,现代领土与历史上各时期疆域的不一致,现行政区划分与历史上各时期政区划分的巨大差别,以及现行政区中诸多不合文化分区之处,也都使依照现行政区论列元明清三朝以上的历史文化地理现象,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而由这样的讨论所得出的结果,也往往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然则在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怎样进行地理分区呢?这里提供一个个案,以供批评指正。

1996至1997年间,笔者在撰述博士学位论文《魏晋文学地理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魏晋本土文学的地理分区。起初的思路,是按照魏晋时代一级政区即州域讨论当时的各种文学地理现象,这是最顺理成章的做法,然而后来被迫放弃了以州域分区,而完全打破州域的限制,费力地重新划区.

所以要打破州域的限制,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其一,魏晋的州以及文中多所涉及的两汉的州,州名、州域变化颇多。先是汉武帝元封五年,分京师长安近畿七郡以外的地区为十三刺史部(冀、兖、青、徐、扬、荆、豫、幽、并、凉、益、朔方、交趾),又称十三州,这是监察区;征和四年,京师附近七郡设置司隶校尉部;元始五年,王莽复古改制,易十四部为十二州(废除司隶校尉部、朔方刺史部,改凉州为雍州,改交趾为交州)。东汉常制为十三州(冀、兖、青、徐、扬、荆、豫、幽、并、凉、益、交十二刺史部,司隶校尉部),仍为监察区;黄巾起义后,州由监察区

过渡为行政区。三国时期,曹魏辖有东汉的司隶(改称司州)及冀、并、豫、兖、青、徐、幽、凉八州的全部,荆、扬二州的一部,后又析司、凉二州立雍州,共是十二州;孙吴据有东汉交州的全部,荆、扬二州的一部,并短期分置广州;蜀汉实有一州,即东汉的益州.西晋统一,太康元年时凡十九州;元康元年分荆、扬置江州,永嘉元年分荆、广立湘州,于是增至二十一州(司、冀、并、兖、豫、幽、平、雍、秦、凉、梁、益、宁、青、徐、荆、扬、交、广、江、湘).进入东晋十六国时代,廾!的设置侨实杂糅,分合无常,州制逐渐陷入混乱以至没落状态。魏晋时代州名、州域这样的多变,使得若以州域为范围来论述各州文学,形诸文字,势必会淆乱纷纭,纠缠不清。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州域为单位讨论魏晋文学,学术上仍有不严密之处。魏晋的州,为国家一级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尽管其划分有着自然环境的、经济状况的、民族与人口的多方面的基础与条件,因此与文化区域(包括文学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但行政区毕竟不同于文化区。行政区尤其是一级大行政区,带有明显的人为特征,并根据政治、军事的需要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随时调整,这在魏晋时代表现得相当明显.文化区,则无论是特质文化区还是复合文化区,总是遵循着人类文化的地域分异规律,呈现出一种客观的发展过程,其变化也是渐变而非突变。如此,行政区(相对主观)与文化区(相对客观)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地理区域;对历史上文化区的研究,要求在尽可能客观地复原研究对象的地域分异状况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分区。具体到魏晋文学与魏晋州域,也就不能依此论彼或依彼论此。要之,魏晋州域并不反映其时的文化包括文学的地域分异.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关于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的分区,就既不以当时的州域、也不以现行的政区为依据,而是在编绘出“魏晋时期文学家籍贯分布表”与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以及魏晋四幅“文学家籍贯分布图”的基础上,以魏晋文学及其历史背景一一先秦两汉文学的具体情形与分布特征为依据,并综合运用了自然地理原则、经济类型原则、行政区划原则等地理区划原则,把魏晋本土划分为河淮、河北、河东、关陇、河西、巴蜀、江东、辽东、南土、淮南计十个本土文学大区。各区的地域范围如下。

河淮区:南至淮河及汉水中游以北(汉南的襄阳号称南船北马交换之地,也划人河淮),西止潼关,东迄大海,北面基本以黄河为界。依据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的不同,河淮又分为两个区域,即东部为齐鲁,中、西部为中原。

河北区:西界太行,东抵勃海,南尽河水,北锁燕山.

河东区:西、南两面以黄河为界,东及东南围绕着太行山脉,又曹魏、西晋时北界拓跋鲜卑.

关陇区:潼关及今山陕黄河以西,黄河上游以东,秦岭以北,即“几”字形黄河所围绕的南部范围。至于“几”字形黄河所围绕的北部及中部范围,三国、西晋时为羌胡所有,不在域内。

河西区:东起今兰州一带,西止今敦煌一域.曹魏、西晋的凉州地域与其大体相当,两汉则为凉州的大部分;十六国时期五个凉国政权在此割据称雄。

巴蜀区:西晋梁州治下的巴、巴西、广汉三郡及益州所辖的蜀郡与犍为郡。西晋梁、益二州虽然广大,出文学家的却只限于这五郡。

江东区:今苏南、浙北及苏北沿江一带。

南土区:不包括巴蜀地区、东南江东一隅及西南宁州地方的广大南土。

淮南区:在当时之长江、淮河、汉水之间,不包括已划人江东区的广陵、临淮两郡国的沿江一带。

辽东区:仅昌黎棘城出文学家1人。

以上分区中,最引起一些学者质疑的是将苏北沿江一带划人了江东区。这里不妨多说几句,也藉此以见笔者分区时思路之一斑。自然地理概念上的“江东”,指今芜湖一南京一线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长江在今芜湖一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秦汉以迄隋唐,这段河道是长江两岸来往的主要渡口所在,从中原过来的人视渡江为往东,而不是向南,故称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又东汉末年,孙氏割据江东建立吴国,因此江东又常用以指吴国。以江东指吴国,已属政治地理概念;而政治地理概念的江东,魏晋以后也习称江左,用来指东晋统辖下的江淮以南半壁江山。至于笔者这里所用的“江东”概念,是从实际的文学形势出发的;这样的江东范围,在两汉、魏晋时期,文化地理上明显地自成一区。以苏北沿江一带言,西汉属徐州广陵国、临淮郡,东汉属徐州广陵郡,三国属孙吴边地。西晋属徐州临淮国、广陵郡;其不划人“淮南”而划属“江东”的理由是:该区域(具体指今江苏扬州市及南京六合区附近)所产文学家,与淮南西部庐江郡灊县、寻阳等不相连属,而与长江以南的建康、京口、三吴仅一江之隔,在文化上、心理上、政治上此区域都接近“江东”。文化及心理上的接近,《晋书》、《世说新语》中有相关材料,如视寿阳(今安徽寿县)以东为吴人,而吴人之地,孙吴以来即称江东。在政治形势上,三国魏、吴之间,后来的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之间,也以淮南为边界,该区域属诸南方政权。还有一点,隋唐时期,今南京衰落以后,其地位就为今扬州所取代,而南京、扬州,同为长江下游的文化中心.

以上是笔者在研究魏晋本土文学地理时,作为框架结构之关键的地理分区。至于各区文学家的数量,笔者统计归纳的结果如下:

\地域 \时期\ 河淮 江东 河东 关陇 河北 巴蜀 淮南 河西 南土 辽东 西域 总计

三国 75 18 5 9 7 l l 3 117 西晋 75 17 16 9 15 10 2 l 147 东晋十六国 179 47 24 20 13 4 9 9 7 l l 314 魏晋 329 82 45 38 35 14 12 ll 10 l l 578 然则魏晋时代本土文学的形势与各别地域的差异,据此可以一目了然:无论是魏晋两百余年间,还是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三个具体的时期,河淮都是本土文学最发达的地区,次为江东,河东、关陇也表现不弱,河北、巴蜀的起伏较大,河西则由野而文,又淮南、辽东及江东以外的广大南土,本土文学尚处于落后状态。再者,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觉得,如此划区的好处在于:划区的指标立足于文学本身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避免了古今政区对文学区域的割裂,也避免了由于政区的频繁演变所造成的行文不便.换言之,这样的本土文学分区,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起对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的宏观认识.

当然,诚如周振鹤教授在《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序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所言,“文化区的划分往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归宿,但划分文化区又是相当困难的工作,如果夸大点说,简直是有多少文化因子,就有多少种文化分区”,甚至同一种文化因子,“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而可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案”,所以文化区的划分的确带有某种任意性.笔者有关魏晋本土文学的地理分区,也可作如是观,即提供一个尝试的方案、一种探索的思路而已。只是无论如何,承接文章的开头,笔者仍要强调一句:研究元明清以前的问题,套用现行政区尤其是现行一级行政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位,大体上是不合适的。[作者简介] 胡阿祥(1963一),男,安徽桐城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历史人文地理与魏晋南北朝史.

[责任编辑 龙 田] 出处: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01-14-2005 08:55 PM)

【云中君】

地域史确实不容易作得好。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研究者必须就其具体的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性质对其所采用的地域范围做一个清晰的界定以及其提供其界定在历史学或其他学科上的依据。这可以是根据课题对象所处的时代所采用的某种地域观念来界定。也可以是研究者自己根据某种史学方法所建构的一套系统。如果是研究地域文化史和族群的文化心里认同,则注意采用特定时代所特有的地域名称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中间也有很多复杂的层面,而且不同时代哪种性质的地域名称(诸如行政,地理,或传统上延续下来等种种名称)对哪一个方面的研究最关键是要仔细判定的。省虽然是行政区划的概念,但在清代地域文化的研究中是还很关键的。研究地域文化,确定其文化载体为何也是很重要的。有些研究者想当然的把源自某一地域的族群的自我认同和对社会对他们的认同看成单一和静态的现象。并由此来作种种史学上的推论。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唐代文化史的研究中很普遍也最为误导。比如李浩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纯以郡望为依据来决定士族的文学取向以及因此体现出来的某一地域的文化特点,完全不顾在唐代许多旧氏族的成员早已离开其祖居地,因此其文化认同受到很多不同因素决定的现象。所以唐代地域文学不是不可以研究,但以郡望来做则是想当然耳。我看到李孝聪编的《唐代地域结构与空间运作》一书中有张伟然的文章《唐代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及地理意向》。张伟然和胡阿祥的看法接近,都注意传统地域的复杂性。张特别用感觉文化区这一概念来概括,我觉得在理论上比胡的分析要简洁有力。是很好的思路。中国地域史研究有些很特别的地方是西洋史里所缺少的,其中一例是强调地名沿革的历史地理的研究在中国特别发达,而且和史学研究特别接近。像西方就几乎没有这种研究。

另一种地域史研究的框架系统则是以研究者自己所采用的一套区域概念来作为分析的,比如以地理环境来划分。这种方法研究古代经济史时采用最多。主要当然因为研究者一般认为古代地方经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另外像斯金纳William Skinner 那样构拟出一套蜂窝状的地域系统来研究经济贸易的网络也是一类。他这一套系统的前提就是由于环境的制约,每一地区的民众的经济行为的范围被无形地限制住了。这一范围只有在通过现代社会学理论建立的构架中才能显现出来。而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意识到的。这种方法的采用的好处当然是能对散漫无序的日常经济行为提供一种有序的解释。但问题很多。尤其是社会学理论模式和历史学的相容性比起像人类学等要差的多,也机械得多。自我构建的体系也有采用于研究地方文化心理认同的。比如可以通过某一特定的地方信仰所涵盖的区域来寻找文化区域的界限。这用于研究像六朝隋唐这样信仰随族群流动而流动的情况较晚期帝制时期为少的时期比较适用。我觉得像汉唐时代的很多所谓“淫祠”就可以朝这个角度去观察。当然如果相关材料不够丰富,这一取径就难以取得效果。毕竟类似于蒋子文信仰这样资料较多的例子是不常有的。而到了明清时期,地方信仰交互影响的层次随族群和特殊群体的流动而变得更为复杂。这一方法用起来就要很小心。

有时即便用同一个地域概念,这一概念在不同研究者心中的意义也因其研究目标和取径不同而产生差异。比如同样是用地中海来作为观察的对象,比利时史家Pirenne 和法国年鉴派的代言人Braudel 就不一样。Pirenne 注重的是地中海周边在罗马帝国时期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贸易区。这个区域内各贸易中心之间的相关性和稳定性是当时这一区域内的民众能体认到的,并且不随罗马帝国政体的瓦解而立刻消失。而Braudel 就更多着眼于地中海的特殊地理环境,强调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比Pirenne 强调人为的因素要少很多。Pirenne 的构架离史实近,而且解释历史的变化很有力量,所以不管后来有多少人反对,迄今仍是沿究晚期古典时期的重要观点。而Braudel的论点,离社会科学理论近,看似宏观,实际大而无当。我印象中从他的框价出发来做研究的西方史家很少,虽然出于种种原因,大家都赞扬Braudel气魄弘大。顺便说一句,Braudel的史学上的表述常常不清晰。我觉得他是当代最名不符实的名史家之一。

以地中海为框价的研究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著眼点,比如Peter Brown是过去三十年间世界上研究晚期古典最有成绩的学者。他也很喜欢用地中海做例子给本科生讲古典晚期的精英文化,每每讲到的时候就说那是一个“橄榄的世界”,因为橄榄是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共有特色。但他用这个例子并不像Braudel 那样强调制约,而是在这环境中人类的文化心理的行成。他的名作《晚期古典的世界》的开头第一句话就引用苏格拉底的话“我们围饶着海居住就像青蛙绕着水池一样”。

最后说一句,像现在所谓皖文化,苏文化一类的研究的推动,有很多恐怕都是和各省都要塑造其特有的“文化传统”以推动旅游所至。这在西方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

(01-16-2005 11:16 AM)

【将无同】

云中君说:“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研究者必须就其具体的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性质对其所采用的地域范围做一个清晰的界定以及其提供其界定在历史学或其他学科上的依据。”

这个句子太长了。云中君在文字表达上看来已经“去中国化”了。我觉得,中文不适合写太长的句子,即使没有语病,看着也别扭。在这方面,应该向余英时先生学习。他虽然在海外多年,但中文表达仍十分流畅,完全没有受到西方语言的“污染”。

云中君以后若有时间,希望能写一些评介西方地域史研究的文章。

我在前面曾说过自己对地域史研究的几点想法。现在还可以补充两点。第一,研究地域史,不能为“地域”而地域,研究者心中应该始终有整体观念,所谓“地域”应是“整体”下的“地域”。研究“地域”,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整体”。陈寅恪先生对关陇集团的分析、唐长孺先生对南北文化异同的考辨就是如此。第二,不要凭空构造“地域”问题,还是要在读书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读书读出来的问题是真问题,而凭空构造出来的问题常常是假问题。

(01-16-2005 12:15 PM)

【天天】

将无同先生《汉唐间史学》,我也学习过一遍。

有没有业内的相关书评已经发表出来?可以供进一步学习参考。

(01-16-2005 08:03 PM)

【云中君】

哈哈,将无兄批评得很对。日后当在此方面多多努力。

(01-16-2005 09:13 PM)

【杠头】

云中君,将来可一年中在国内呆半年,或者两个假期都在国内,问题就解决了。将无同是人少房子大,你住他家,正可适。

(01-17-2005 06:4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