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ttp://wangf.net/04/005/004.htm

一些关于的往复的笔记

江南

相关文章****:

金轮法王 2001-05-27.01:08:17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此书并不罕见。上本科时就见到过。后来对它发生兴趣,主要是因为看了杨伯峻先生的一段话:

还有一位尚秉和,研究《易经》多年,近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周易尚氏学》,用《易林》来诠释《周易》。可惜作者虽死在解放后(1870~1950),头脑仍缺乏科学性。……这本书既不是一般人所能读懂,就是费大力读懂它,也未必可信,置之可也(中华版文史知识丛书《经书浅谈》第18页)。

杨先生大旨以为,《易林》作者并非西汉焦延寿,而是东汉人。用东汉人所作解释《周易》,未必可靠。余窃疑之,可靠与否,难道就差这么一二百年吗?孰知东汉人所作非出自西汉人之传?不知杨先生所言是否有门户之见的因素。网上如有熟悉《周易》的高人,可否指教一二。

大慈善家 2001-05-30.01:06:55

金轮法王不知是否看到,陈良运著《焦氏易林诗学阐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版),再次考定《焦氏易林》的作者是西汉的焦延寿而并非刘秀时代的崔篆。

金轮法王 2001-05-30.17:10:10

多谢大慈善家赐教。陈良运《焦氏易林诗学阐释》,在下愚陋,没看到过此书。《易林》一书,历来多有人疑其非焦延寿所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有长篇总结性考证,颇有铁案如山的味道。现在看来也不尽然?首先是尚秉和氏明显相信其为焦氏所著。其弟子黄寿祺作《易学群书平议》(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著书时间为1947年),凡例称“本书论象凡引及焦氏《易林》者,皆依本师行唐尚节之先生秉和之说”。可见此说在学术界仍有一定影响。这位陈良运先生,不知是否也是受到尚氏影响,抑或别有发明?大慈善家对《易林》的作者问题有何高见?

我有一本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易林注》,题汉焦延寿著,显然也相信焦氏是作者。不过原书仅名《易林》,而河北版于每条正文之下皆另有注语,最低程度也要注明“未详”、“无注”,但却未写明注者为何人,真是奇哉怪也。据载尚秉和有《焦氏易林注》,考虑到他是河北人,说不定此书的注就是他作的。出版社为何不著其名,实令人费解。

大慈善家 2001-06-03.00:35:17

我手头也有河北人民出版社的《易林注》,另有中国书店影印《焦氏易林注》(尚秉和注,1990年7月版),还有一种三秦出版社《白话易林》(申必华等译,1990年6月版),都不理想。我读《易林》只是作民俗思想史资料用,并未细读。但确实期望有好的本子面世。


2001-07-16.02:14:26

江南

时间:2001-07-16.02:16:27

日前因觉往复别院冷清,遂上山堂探究,却见里头景象大异,各家名手济济一堂。随意一路的翻寻下去时,发现了不少有兴趣的贴子,于是做了些简约的笔记,或可称为读贴笔记罢。

我所见及尚秉和关涉焦氏的书考有两本,一是中华书局1991年版的《焦氏易诂》,一是中国书店1990年版的《焦氏易林注》。其实,尚氏断《易林》为西汉梁人焦延寿著之论在易学界并无绝对的权威,久来诸议皆偏向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的论证,此大势所趋,凡涉易者,当有所闻。大慈善家所提到陈良运的《焦氏易林诗学阐释》主要是论述《易林》中卦辞与四言诗体的辩证关系,其实依我看来,也算不上新知首见,之前就有闻一多先生的《易林琼枝》和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及此课题,其中大都是为他前部《周易与中国文学》中相关论述的佐证,书中驳辩余嘉锡否焦之论亦略嫌偏颇,究竟乃一家之言矣。窃以为,驳倒《易林》非焦氏所著之说,并非出一二新书便可做得到的,究竟后论如何,尚须拭目以待。于《易林》非焦延寿著的共识,易学界权威蒙培元、王德有、冒怀辛、郑万耕、朱伯崑等各有文论言及,此不一一赘述。

关于《易林》用焦氏名之疑,以我所识,大致有二。

此书于文献中最初见著是在《隋书 经髓志》里,中录署名为“焦赣”的《易林》一十六卷,焦赣即焦延寿。《汉书 京房传》中曰:“焦延寿,西汉梁人,字赣”。《儒林传》颜师古注曰:“延寿其字,名赣”,未知孰正。这个虽是题外话,无关大旨,但《易林》之说自古纷纭未统也可见一斑。但在《汉书 艺文志》早有易说之录,中列易学十三家,蓍龟十五家,皆无焦氏之书,焦赣确为西汉易学大家,若《易林》为其亲著,《汉书》无不录之理,断《易林》为焦赣著诸本于此多不作解,或言辞闪烁,一带而过。这可能是我读书不够仔细,错过了也未可知。但从王德有、郑万耕的等文著中可见此疑至今未释,此其一。

据《隋书》中有“……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可见于光武前的兰台藏书经王莽之乱而大多散失,诸本皆在此后修著,又《易林》有卦“坤之大畜”:“典册法书,藏在兰台,虽遭乱潰,独不遇灾”,中述明显是光武后之事,这似乎可以推断,《易林》起码不是西汉人所撰,此其二。

北师大郑万耕更有文提及《周易卦林》中谣辞与今存《易林》中谣辞相类,疑其为前者的简称。《周易卦林》我未曾看过,未便置评,待周末上佛图再参个究竟。其实正如郑老师云,《易林》中辞有许多是西汉后的记事,我于史乃门外之客,便是在书中见及此类情况出现也只能徒呼奈何,望文兴叹。如书中“屯之鼎”中有:‘区脱康居,慕仁入朝’,郑谓其乃史上康居王遣子侍汉之事,而我却闻所未闻,后经贩子大哥指引,才在《汉书

列传西域传》中查证此典。可惜他给我的资料却长达几万字,如此逐段的浏览也竟费去一夜,呜呼,一句话,一夜良宵。想起年前在那些易学论坛上与人舌战《易》卦六爻结构,曾有涉经文的校点断句之论,如今看来,除‘夸夸其谈’一语外,似已无可涵盖。

现时研《易》者,各有说法,或谓之卜筮,或谓之义理,或谓之史学哲学等等,彼此百般挑剔或甚至一口婉拒。法王贴中有提黄寿祺先生书中“本书论象凡引及焦氏《易林》者,皆依本师行唐尚节之先生秉和之说”的一段话,黄寿祺此言倒不为过,当世凡涉本象论之大者,确皆以尚秉和先生为师,如于省吾,论及本象派里的辈份声望,他却是要比黄寿祺高得多。关乎易学各派的门户之见,自古便有,以宋犹甚,今世也不遑多让,如大百科总编王德有对尚秉和之学就有‘繁琐牵强,无非是古时占筮的一种延伸,早被前人否定。尚氏又重提,颇有复古之嫌’的评论,这比起杨伯峻的批评,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尚氏学说于对《周易》研考的贡献,怕能与并肩者寥寥无几,当然,他的本象研究的方法也实在不见得高明。